优秀青年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青年教师 >> 正文

姜新义(药学院)

2024年06月21日 15:50  点击:[]

一、个人简介

姜新义,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山东省高校“智能材料与药物递送”青创引育团队带头人,山大杰青年(第一层次),齐鲁青年学者,山东大学药学院智能材料与药物精准递送团队PI。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重大、原创探索专项项目等;在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科研成果转让2项。应邀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药学大会、生物医学工程BMES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30余次,先后获得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2021),入选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2022),山东省医学科技二等奖;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二、主要事迹

一、师德师风方面

始终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领域。每天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争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

二、教书育人方面

每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同时参与国家规划教材撰写工作,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不断探索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首创“ADME”教学法,该课程获得山东省一流学科及智慧树“双一流高校专业课TOP100”。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科研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教书育人成果硕果累累:带领学生取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荣誉;所培养学生2人入选教育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了泰山学者青年特聘专家;培养研究生荣获第四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研究生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3项,完成技术成果转让2项(转让金额2000余万元)。

三、科学研究方面

十多年来一直聚焦于药物递送领域中的“卡脖子”技术-核酸药物递送系统开展科研攻关,开展了理论基础到药物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研究,受邀撰写国内首部核酸药物递送专著-《核酸药物递送关键技术及应用》,多项研究成果均突破了欧美国家的专利壁垒,极大推动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药物开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重大、原创探索专项项目等课题1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3篇)等领域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相关论文被国际著名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 Cancer、Advanced Science News等作为亮点重点正面评述,并被新华社、人民网(海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快讯等国内外权威媒体大篇幅专题亮点报道。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递送载体,为国家核酸新药创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33项,PCT美国专利1项,其中已获授权15项,企业转让成果2项(转让金额累计2000余万元);完成靶向肝癌siRNA纳米药物制剂企业中试生产试验研究。获评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2021)、山东省医学科技二等奖(2019)、银丰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入选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2022年)。候选人长期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第三届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组织兼职;担任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50余顶级期刊特约审稿人。

受邀在国际控释协会(CRS)年会、国际纳米药物大会、中国药学大会、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亚洲药剂学论坛等国内外重要药学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30余次,极大提升了我省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影响力。

四、社会服务方面

始终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坚持科研对接国家战略,科研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并重,使理论成果尽快形成到药物临床转化应用中,提升药物的成药性。长期致力于药物递送基础理论研究和核酸药物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并成功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核酸药物的高效递送,产生了显著的科学价值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列如,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碱性氨基酸骨架递送载体,打破了欧国国家在核酸递送载体领域的多项专利垄断,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免疫细胞的在体编辑,极大降低了细胞疗法的成本;课题组开发的另外一类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碱基类递送载体,实现了小核酸药物体内无效到有效的跨越。此外,为省内外多家医药企业提供无偿技术支持,解决了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多项难题,极大推动了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条:胡慧丽(基础医学院) 下一条:蒋鹏(商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