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青年教师 >> 正文

张爱红(艺术学院)

2024年06月21日 15:10  点击:[]

一、个人简介

张爱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人才,香港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山东大学)候选人;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美国中西部大学、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东南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国际美学协会(IAA)、中华美学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青年海归协会、台湾设计学会等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获奖近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英文2篇,CSSCI论文30余篇),1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二、主要事迹

教书育人

1.躬耕教坛,开创引领。“师者,是奠基者、是建造者;是引领者、是创造者”。张爱红潜心从教十余年,在勤恳务实的教学与科研中一直崇德修身、省察克治,始终保有一种“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责任感,努力做到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发挥青年人的志气、勇气和锐气,既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又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秉承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海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既敏锐把握了学术前沿,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的历届研究生中,每人每年均获得学业奖学金,其中张潇予在台湾留学项目中获得专业实践一等奖,马心怡考取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研究生,并同时获得多所全球顶尖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2.启智润心,协同育人。张爱红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工作中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困惑,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心智成长,努力创设身边的教育微生态。在教学中,张爱红充分挖掘身边的社会资源,搭建家校、馆校协同育人桥梁(图1),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校社关系。近5年,获得教育教学研究项目5项,其中主持的《基于馆校合作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获得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资助,参与的《基于艺术治疗专业方向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资助。

3.因材施教,因时创教。张爱红对标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适性扬才,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启发式地带领学生研究真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塑造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进而激发创新力。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之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变,张爱红突破传统的“教书匠”形象,把准新时代教育强国、数字强国建设的重大命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结合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设中国大学慕课(MOOC)课程等线上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科学研究

1.潜心科研,育梦成光。张爱红注重对本专业前沿知识及最新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侧重以科研项目带动本专业青年教师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尤其注重对学生科研方法的专项训练,面向全院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主持“艺术沙龙”“致广讲坛”等学术品牌十余期(图2),聘期相关专家,从宏观高度与微观细节的双重视角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如何辩证的看待学术问题,并解决相关学术问题。同时,重视对学生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在对论文的不断打磨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2.求是创新,服务发展。在团队贡献中,张爱红担任多个重要基地的骨干,以求是创新的科研态度,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取得大量优质科研成果。作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雅乐)骨干成员,近年来撰写相关论文数十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转化”方面做出创新性探索。其中论文《短视频嵌入文旅融合的产业传播路径探究》2023年获山东省第三十六届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同时被国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光明网、《大众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大复印资料等7家重要平台转载。作为文旅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地骨干,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论文《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变迁及其动力分析》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同时作为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案例”典型论文;专著《文创产品审美化消费研究》2019年获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三等奖,同时被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学会、山东省谦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两家行业单位采纳应用。

3.文明互鉴,共促进步。学术交流中,张爱红将其负责的学科建设工作,聚焦教育强国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跨文化研究,艺术学科进步迅速。2023年全国软科排名,山东大学艺术学科全国前进11位,成为全国同类学科前进最快的学科。此外,注重跨学科研究,积极推动艺术治疗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联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Wolfgang Mastnak教授来山东大学作讲座,积极推动艺术治疗专业建设;代表山东大学艺术学专业,接见克罗地亚代表团,积极推动国际教育合作。(图3)

张爱红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留学一年,另赴韩国及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海外学者积极开展学术对话,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增强了文明互鉴意识。张爱红的著作《中国艺术批评史》获教育部高校人文成果奖二等奖,中文版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海外20多家图书馆收藏;2019年该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被译成英文,是第一部被译为英文的中国艺术理论著作,有效促进了中华文化“走出去”。

社会服务

张爱红倡导走向生活、社会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触动心灵的教育,创设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

1.围绕基地建设,推动人才培训。担任文旅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骨干成员,培训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文旅系统一线工作人员,含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人员,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在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2.参与社会调研,促进非遗传承。指导部分本科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赴景德镇进行非遗文化考察,创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获得当地企业及相关政府的一致好评。

3.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空巢老人。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走访多个社区,将德育和美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空巢老人关怀等公益活动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培养了关注弱势群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4.建立实践基地,推动乡村振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学术公益行动,担任沂蒙山区贫困乡镇科技顾问(图4);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牵头与平邑县人民政府成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基地”,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以山东大学高水平艺术开创“服务山东”新格局,有力推动五育并举。

上一条:袁宪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下一条:张超(文化传播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