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杨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山东大学岩土中心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骨干成员,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题1项、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以及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十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第一或通讯26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第一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2和5)。研究成果在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广西岑水高速均昌隧道、广西贵港岩溶塌陷治理等十余个重难点工程中成功应用,有效保障了工程安全建设,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二、主要事迹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杨磊作为山东大学岩土中心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骨干成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立足岗位职责,强化党建引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融合,切实践行“黄大年精神”,厚植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显著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杨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始终按“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工作中,关心关爱学生,积极参与教改项目,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积极引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创新“课堂教学-科研探索-现场验证”的育人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创新力强、实践卓越的复合型人才。累计培养研究生27名,指导的学生6人次获评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土建学院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1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术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坚持科研攻关,不断破解理论和技术难题
我国是世界上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国家,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正在或即将开工建设。面向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的迫切需求,基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与实践模式,围绕隧道复杂环境裂隙岩体灾变机理、突泥涌水灾害治理理论、材料与技术装备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实践,攻克了多个灾害治理关键难题。
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隧道裂隙岩体灾变机理不清、长期服役性能难以预测的难题,开展了水力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破裂机制研究,建立了考虑裂隙亚临界扩展的岩体蠕变模型,揭示了裂隙岩体破裂的时空演化机理,为工程围岩破裂状态判识、长期性能预测和灾变预警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治理难题,开展了注浆扩散加固机理与灾害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阐明了富水软弱地层中典型浆液扩散模式,揭示了注浆参数、浆液性质等关键因素对被注地层加固效果的影响机制,研发了恒压恒流量注浆控制、帷幕外安全泄水降压、隧道帷幕外圈堵水内圈加固等技术工艺,攻克了富水软弱地层注浆参数控制和效果评价的理论与技术难题;针对传统注浆材料动水抗分散性差、渗透性差等难题,研发了微膨胀型水泥基单组分注浆材料,解决了宽大岩溶通道高流速大流量涌水封堵难题,研发了改性丙烯酸盐系列注浆材料和“渗透+劈裂”复合注浆材料,解决了致密软弱地层中传统注浆材料不适用的难题。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成果应用解决了交通、水利等领域十余个重难点工程的灾害防控难题,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安全。
奋战工程一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杨磊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奋斗目标,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理念,长期驻扎工程一线,积极发挥专长、探索求变,全力应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控难题。先后服务于广西岑水高速均昌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治理工程(被称为“广西第一难、国内罕见”)、广西华润平南石灰石矿山治水工程(西南地区最大凹陷开采矿山,丰水期涌水量25.8万m3/d)、广西贵港市建成区岩溶塌陷治理工程(国家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在建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引调水工程,其控制性工程香炉山隧洞被院士专家称为“国内外综合施工难度最大的隧洞工程”)等,有效保障了灾害治理效果与工程建设运维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工程建设一线,杨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临时党支部的旗帜立在现场,将实验室搬到工地,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中随时面临的技术难题。他带领课题组研究生,长期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拼搏奋斗,每年值守时间超过300天,秉承“不怕失败、反复实践、攻坚克难、必将成功”的信念,克服高海拔、隧洞涌水、围岩失稳等诸多风险与挑战,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近三年来,受学校委派,杨磊在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挂职,他恪尽职守,冲锋在前,倾情奉献,勇挑重担,除完成挂职单位任务安排外,还带领山大驻现场师生凝心聚力开展科技攻关,有效解决了诸多“卡脖子”问题。课题组研发的高渗型系列注浆材料为香炉山隧洞碎粉岩突水突泥灾害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支撑,研发的拱架联合支护体系对深埋隧洞大变形处置起到显著效果,全过程指导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扎实技术保障。山大技术成果在滇中引水全线艰险洞段得到成功应用,获得了参建各方的广泛好评,也受到央视经济半小时、云南卫视等新闻媒体的报道,获得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的多次表彰。
未来,杨磊将继续奋战教学科研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扎实开展科研攻关,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六个坚持”作为思想和工作指南,攻克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灾害防控的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滇中引水、CZ铁路等世纪工程的安全建设奉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