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陈琳,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副教授,未来计划学者,青岛市文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科学、艺术哲学、生态德性教育、新人文科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中国戏剧史》德文版‘Die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Theaters’”,主持“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所藏汉籍调查编目”项目。在剑桥大学New Theatre Quarterly,德国布莱希特研究专刊Dreigroschenheft- Information zu Bertolt Brecht,《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连续三年开设“生态美育疗愈教育”与“德国文化艺术导论”课程,授课时长超400小时,共计600多名学生参与课程
二、主要事迹
自2019年加入山东大学以来,陈琳始终严于律己,以端正的师风引领学生的思想,以良好的德性严守学术的规范。
一、严于律己,师风引领
自200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陈琳认真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立场坚定,思想进步,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具备较高的政治敏锐性与立场坚定性,兢兢业业、履职尽责。陈琳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在会议上积极发言,与党内同志共同学习党规党纪,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此同时,作为人文教师党小组的组长,陈琳认真履行党小组组长的职责,积极组织党小组活动,带领党小组成员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并获得了2019年度山东大学(青岛)机关党委“优秀党员”的荣誉。
二、严守学术,道德先行
陈琳对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要求,始终秉持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她鼓励同学们多参与学术讲座,尤其强调同学们应当参与学术规范讲座。她时常向同学们强调遵守学术规范以及保持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小到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上的学生汇报,大到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她都认真对待,细心指导,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她始终将“真诚与真实”作为自己的代名词,身体力行,践行学术道德。
陈琳爱岗敬业,潜心教学,在忠于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热心公益,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一、忠于本职工作,超额完成教学任务
陈琳教师自任教以来,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尽职尽责,在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同时,三年内完成600学时的本科生教学量,超额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尤其在本科生通识课教学方面,她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连续三年开设“生态美育疗愈教育”与“德国文化艺术导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这两门课程中,陈琳教师授课时长总计超过400小时,共计600多名学生参与课程。她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领略生态美学的魅力,了解德国文化的精髓。她的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更在通识课建设方面为青岛校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在学校和研究院的支持下,陈琳教师联合哲学、地理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的老师们打造出高水平的新人文教学团队,重点打造稷下创新课:“未来花园——生态美育疗愈”。在课堂上,陈琳亲自带领同学们进行堆肥、除草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生态美育疗愈的魅力。有学生课后这样记录:“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实践,我能明白陈老师向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真正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的生活方式。用健康而又生态的方式,疗愈心灵。”
此外,陈琳还为政经哲(PPE)基地班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她一方面领着学生们阅读经典小说,共同体悟人生哲理;另一方面又着手请来了计算机学院的高材生来给学生们讲如何学好本专业,如何申请出国深造。她的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追求学术和人生的热情。政经哲(PPE)基地班的优秀毕业生张亦诺同学表示:“陈琳老师开设的《哲学导论》引领了我走进了哲学的殿堂,对于我来说,上陈老师的哲学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二、公益教学与社会服务并重
陈琳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公益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她先后担任小树林支教团、熹微支教团和话剧社的指导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们开展各类活动。她还积极参与策划“青岛哲学季”开幕式和“青岛哲学季读书会”等活动,为提升青岛市民文化和幸福指数、打造心灵休憩空间尽一份力。
在公益教学方面,陈琳教师为我校区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北大、台大、川大等兄弟院校的同学开设零基础公益德语课。第一期是线下授课,第二期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授课。平均每周1课时,每期公益德语课30课时。她的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不少参与课程的同学都表示在陈琳老师的课上受益匪浅。同时,她还以志愿活动的形式将“山青愈园”对课程外同学部分开放。2022年十月、十一月期间,她共举办了13批次志愿活动,吸引了160人次的志愿者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生态美学的魅力。
此外,陈琳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她曾受邀作为学术专家观察由重庆市绿化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职能机关部门联合支持的“亲临自然计划”,这是生态行动践行与社会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在旅德期间,她联合柏林当地社工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做公益演出,辅助移民、难民更好地融入德国社会。她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素质,更展现了祖国形象。
至今,陈琳依旧热心于公益活动。2021年以来,她领着学生们救助流浪狗。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动物福利,维护了动物权益;另一方面,也在辅助学校解决安全隐患的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承担公益活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爱心奉献的金子品质。
陈琳教师以其对学术的深厚热爱和不懈追求,醉心于学术科研,不仅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致力于拓展山东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努力打通山东大学与国际高校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学术之路:热爱与成果的交织
陈琳主持了包括两个国家级别项目和一个省社科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中国戏剧史》德文版‘Die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Theaters’”的立项,不仅体现了她对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深厚造诣,也展现了其国际化的学术视野。该项目标志着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将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此外,她还主持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所藏汉籍调查编目项目(合同号:HBB2020008)以及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戏曲发展中的交织表演文化现象研究”(项目号:21CWYJ22)。
在学术论文方面,陈琳教师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她在中、英、德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2019年在顶级国际戏剧理论研究刊物New Theatre Quarterly上发表的Wounds of the Past: the Chuanju Performance of Qingtan (Sighing)是首篇中国大陆学者的文章,实现了首发,具有极大的开创性意义。此外,她还与欧洲科学院院士Fischer-Lichte教授商谈其代表作Performativität一书的中文版翻译,并获得了Fischer-Lichte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翻译委托。
二、国际合作:拓展山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陈琳在学校和研究院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展山东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她参加了多场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她曾担任美国三生谷柯布书院讲座主持人,并在重要国际会议“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中担任分会场主持人。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国际学术地位,也为山东大学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此外,陈琳还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邀请了欧洲科学院院士Fischer-Lichte教授为国内的学者和学生做在线讲座,为师生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她还与多位国际学者建立了联系,为未来的国际学术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项目的推进上,陈琳教师也展现了出色的国际合作能力。她在柏林和罗马推进了国社科项目《中国戏剧史德文版》和《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所藏汉籍编目》等科研项目,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些项目的成功推进,不仅提升了山东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