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集体 >> 正文

文学院

2024年06月21日 15:53  点击:[]

一、集体简介

文学院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01年建校之初即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科目,数代名师共同奠定了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的传统。

平台优势突出。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山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语言科学实验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首批入选国家文科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国家强基计划。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各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四青”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影响广泛而深远,培养了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位,在第四轮、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A类,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一流学科培优计划评审中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

二、主要事迹

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发展目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指导学院发展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事业发展服务"国之大者。2023年6月1日杜泽逊教授在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四库全书》相关内容。全力推动“《永乐大典》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中华三千年文学通史》、《高等学校中文一流学科教材》等重大工程和项目。杜泽逊教授担任主编的《齐鲁文库·典籍编》项目是贯彻国家"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战略的重大举措,已出版100部。山东大学《永乐大典》与中国文学创新团队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理论学习彰显学科特色。优化学习载体,打造品牌活动。持续开展“党史读书会”品牌教育活动,依托“山大中文之声”、《山大中文学科动态》等平台,建成“三微一报一网”的融合媒体矩阵。创新联学机制,夯实党建基础。打造党支部校际、院际、师生联学共建新模式,开展形式丰富、导向鲜明的特色活动,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双促融合。现当代党支部先后与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山东省社科联举办“《中国农民》纪实文学研讨会、“新中国红色经典文学的新文化价值”研讨会,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

三是坚持思想引领,实践活动凝聚师生力量。构建个人自学+主题领学+专题研讨+辅导报告+实地研学的“五位一体”学习体系,立体式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组织教师党员开展红色主题观影、孔繁森纪念馆学习等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超级演说家”“集贤杯”四校联合演讲比赛。承办“斯文在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系列图文展”,紧扣时代主题、展现学者担当、凸显育人功能。重点推进“一院一品”文化建设项目,担当文化传承、厚植文化自信。

对接国家战略,聚焦学术前沿,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学院贯彻国家文化战略要求,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文化传承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内涵式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抢占学术制高点,稳步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实力与学术影响力。

一是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一流学科顶层设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结合一校三地中文学科实际,文学院与文化传播学院领导班子先后召开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专题党政联席会议、“中文一流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新形势下提出务实可靠的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聚力突破中文一流学科发展难题。系统谋划中文一流学科建设 “十四五”规划,完成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中期检查工作。中文学科承担1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中,杜泽逊教授主持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工程”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杜泽逊教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四库全书》的相关情况。

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学科实力显著增强。中文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及山东省高峰学科,在一流学科培优计划评审中获得专家高度认可。新增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4位青年人才,人才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全校文科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三是注重培育标志性成果。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国家一级社出版专著74种。近两年出版的有份量的学术成果有《孙昌熙文集》《刘泮溪学术文集》《牟世金文集》《葛本仪文集》《袁世硕文集》《曾繁仁学术文集》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110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其中杜泽逊《尚书注疏汇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四库存目标注》获宋云彬古籍整理奖。新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42项。4项成果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成果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位居全国前列。此外,还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9项,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8项。

四是注重学科平台建设。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一轮评估中获优秀等级。新增国家级平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以及山东省文科实验室山东大学语言科学实验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2个省部级平台。依托语言科学实验中心,高质量完成了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委托项目。

注重因材施教,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文学院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强基计划、新文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为抓手,打造国家一流课程教学团队,培养德才兼备、人文素养深厚、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打造国家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胡友峰主持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创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杜泽逊主持的“双一流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是优化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文史哲融通的人才培养平台。学院先后出台《山东大学文学院学生科研项目暂行办法》,设计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学生科研项目课题参考指南》,以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研究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学术兴趣。充分利用平台和项目优势,在古典文献、文艺美学、网络文学、语言科学等方向加强定向人才的培育,促进科教融合。

三是变革课堂教学,探索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学院推动教学和课程改革,精选原典文本,将阅读课程化,规划设计了30余门原典课,改变了概论为主的课程结构,使学生有效回归经典,对夯实专业基础产生了较好成效。紧跟新文科建设步伐,将中国自主性的知识体系融于课程建设之中,设置了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4+4”文学理论课程新体系。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并有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

四是大力推进教材建设。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契机,组织出版“高等学校中文一流学科参考教材”,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汉语言文学类精品教材体系。谭好哲主持国家教材委员会“马恩列重要论述摘编”(文学艺术分论)重大项目,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入课堂提供权威读本。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编5部“马工程”教材,居本学科全国首位。

五是加强过程培养,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经费投入,实施研究生学年论文报告会、经典著作读书会、研究生科研立项、研究生外出游学访学等有力措施,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提升了科研能力。杜泽逊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中文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上一条: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下一条:山东山大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党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