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集体 >> 正文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威海)

2024年06月21日 14:53  点击:[]

一、集体简介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自创建以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将“勇攀空天科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不懈追求。团队是学校首批科研和人事聘用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先后承担“双一流”学科高峰计划特色学科、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第一层次)等重大学科建设任务,打造了“空间科学、技术、工程、管服”四位一体、跨学院、跨校区的优势学科创新团队。

团队先后全职引进顶尖人才1人,自主培养杰青、长江等领军人才7人次,引育四青人才9人次,23人次入选学校杰出人才体系、其中特聘教授及以上8人,获批成立“地球物理学”威海校区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年到账科研经费总额约3亿元,发表SCI/EI论文600余篇,在研千万以上重大科研项目6项,其他重点类科研项目11项,单项目经费最高达5977万元;深度参与“子午工程”“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问海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牵头承担6大空间探测与遥感载荷研制任务,成功自主研制我国首台光谱成像日冕仪、首套35-40G太阳射电动态频谱系统,电离层等离子体朗缪尔探针、中子和高能带电粒子谱仪载荷2个空间载荷于2024年1月成功发射升空,牵头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在《自然·物理》《自然·天文学》《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校内首篇以山东大学为第一单位的论文,点亮了山东大学“空间现象”。

二、主要事迹

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服务空天强国战略需求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始终坚守科技报国初心,深度参与“子午工程”“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问海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在服务空天强国建设中体现山大担当。

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II期项目中,聚焦国家空间环境保障和深空探测战略需求,克服高原反应、严寒气候和艰苦条件,先后在威海文登、荣成槎山、云南丽江、新疆慕士塔格等地建成多个野外台站,并启动了四川稻城、青海冷湖2个台站建设,使我校成为了国家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的重要节点。

在载人登月和探月四期工程任务中,牵头完成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提供了有效支撑;作为牵头嫦娥工程科学载荷研制的首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了探月四期某项目研制工作,为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提供创新性技术方案,目前鉴定件阶段研制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24年底完成正样交付。

在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工程任务中,创建了国内首个火星尘暴数据库,生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着陆区尘暴时空概率分布图,辅助“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并收到来自航天五院的感谢信。搭建国内首个火星环境模拟科学实验舱,创建一套自主的火星LIBS光谱数据库,取得的科学成果为提升中国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产出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北斗导航”重大工程中,主持完成北斗导航与国家综合PNT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度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突破了北斗时空精密服务产品综合理论与技术;主导国家PNT体系弹性化架构设计工作,为国家综合PNT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突破了水下PNT与增强导航关键技术,构建了我国首个3000米海底基准试验网。

在太阳极轨探测计划等国家重大空间探测任务中,承担了日冕仪/日球层成像仪、星载太阳毫米波系统、空间碎片与极光载荷样机、中子和高能带电粒子谱仪、电离层等离子体朗缪尔探针等6大空间载荷的研制任务,中子和高能带电粒子谱仪、电离层等离子体朗缪尔探针2个载荷成功发射升空,进入在轨调试阶段。

持续产出原创新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向未知而行、探新知之路,以科学目标为引领,加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装备自主研发、原始数据获取、科学研究创新、重大任务承接的迭代循环,积极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研究,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太阳活动规律及其对空间环境影响领域,“太空台风”被《自然》选为研究亮点,被国内外近千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并作为独立词条登上《维基百科》,入选《自然•通讯》2021年度两大领域排名前25位的文章;“太阳耀斑辐射扰动磁层空间”成果被科学网报道,并获评THEMIS卫星研究亮点,入选2021中国十大新锐科技奖;发现月球潮汐影响地球等离子体层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日冕物质抛射(CME)三分量结构研究被评价为“important”和“new”;太阳色球莫尔顿波罕见之谜研究被《光明日报》报道。

在行星光谱遥感、地质与样品分析研究领域,深入挖掘嫦娥1-5号探测数据的应用潜力,取得了包括“玉兔号发现月球新型玄武岩”等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主编研完成了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参与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地质图,被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评为2022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在国家综合PNT体系应用研究领域,开展日地空间无缝导航、地表环境监测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卫星/无人机光谱遥感与应用等方面创新研究,突破了复杂海况下载波相位稳定跟踪技术,获取了厘米级海面测高结果,对岸基/星载反射信号海面测高、海洋重力场反演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天体物理和空间碎片研究领域,积极响应国家在空间设施运行、地球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山东大学1米大视场光学司天望远镜完成设计方案评审,进入加工生产阶段,计划在青海冷湖部署安装;参与共建国家天文台威海观测站,2.5米、1.2米口径大视场望远镜顺利首光。

成功自主研制多台套太阳观测设备,有效填补国内外相关技术空白。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常态化运行的地基日冕仪,弥补了国际同类设备同一波段观测数据的欠缺,所获科学数据质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自主研发世界首台套35-40GHz毫米波太阳连续谱仪,已观测到多起毫米波太阳爆发活动,弥补了“35-40GHz的空间天气预报原始数据空白”;成功研制国内首套15MHz-15GHz太阳射电仪器系统,实现了千倍频程的观测覆盖,综合指标国内外领先。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打造“学术特区”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坚持“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的发展思路,深刻把握学科发展规律,集聚整合“空间+”要素一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学术特区”优势,推动培育新质科研生产力。

在激发团队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方面,建立了“多学院(研究院)挂靠”“PI制和(各PI组)扁平支撑”的科研组织模式, 全面推进课题组长负责制,进行岗位薪酬和经费匹配政策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团队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机制,营造了鼓励创新的良好科研生态。

在跨学院、跨校区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与海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等单位协同攻关、融合共建,大力吸纳优秀学术力量和科研资源,持续巩固基础研究优势、做大应用研究特色、构建综合研究高地,实现了小团组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重大任务承接并重的转变。

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反哺教学方面,依托重大科技设施深化科教融合,督促杰出人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导师,将空天科技最新进展融入教育教学体系,“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在创新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保障方面,打造“科研保障+技术支持+基础服务”的管服团队,通过设置事务性岗位、融合性岗位、重大项目保障岗位,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体系化的创新服务,实现了与科研人员的“时间置换”,为强化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做好科学普及和服务社会方面,创新科普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公益性地球科学与天文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面向社会大众、高校学生、高中学生等群体的科普推广体系,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评“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省科普专家工作室,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山大力量。

上一条: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团队 下一条:口腔医院种植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