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仿真学会智慧体育仿真专委会理事,山东省全 民健身行动与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监测评估专家,山东省体育产业规划指导专 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文化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信通院评审专家。
(1)科学经历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开辟新赛道。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 积极应对老龄化、体育产业管理等研究主题,产出系列成果,发表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等 10 余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等 20 余项,专利 1 项等。
(2)教学经历聚焦教育强国,为国育贤培养一流体育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探索构建“社体专业思政”体系。主编教材 2 部,参编教材 3 部;主持省部 级教改项目 2 项,校级 2 项,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1 门。
二、主要事迹
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组织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体 育学科共同体”
为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精神,加强中国与中 东欧国家在体育学学科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体育学 学科建设水平,根据学院工作安排,本人带领学院工作团队的同仁们,历经 4 年的筹划、协商,由山东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同牵头发起的中 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体育学学科建设共同体成立大会暨共同体 2023 年 体育学科发展国际会议,2023 年 11 月 23-24 日成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 行。
该共同体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依托中国—中东欧 国家高校联合会,通过搭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间的开放性国际化合作平 台,促进高校间体育交流,推动世界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已 有 10 所中东欧高校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 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华大学、长安 大学等 21 所中方高校申请加入。
在成立大会上,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在致辞中表示, 山东大学将以共同体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牵头高校作用,与广大共同体成 员高校一道,围绕“全球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战略 合作网络,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务实合作,积极促进 优质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切实以教育之力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民心相 通相融,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校长德 扬·马迪奇表示,共同体的成立将促进成员高校间资源共享,为体育国际化 发展进程带来巨大的动力,希望各高校能够借助共同体平台增强交流,在人 才培养、体育学科发展、科研合作、共同举办“一带一路”高校体育赛事方 面加强合作,共同建设美好未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代表 共同体的指导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热烈祝贺共同体成立,积极评价山 东大学和诺维萨德大学在体育教育和体育学科发展方面的成就,肯定两所学 校作为牵头高校为成立共同体所做的努力,祝愿共同体能在中国和中东欧各 高校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丰硕成果。
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对“共同体”成立大会进行了报道,如中国日报、央 视网、腾讯网、搜狐等。2024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 表示双方并肩携手,共同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在此期间, CHINADAILY 对“中国-中东欧国家体育学科共同体”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报 道。
新文科建设实现新进展——组织获批运动训练“四新” 本科专业
2024 年 3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 2023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 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公布了 2023 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 结果。山东大学获批两个“四新”本科专业,其中之一就是“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体育学的核心专业,肩负着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发展学校体 育文化、建设一流体育学科和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重任。学院根据实际人才 培养需求,拟申请增设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由本人负责此次申请工作任务, 带领申报工作小组。小组经过 2 年左右时间进行了充分论证,不仅聘请校内 外专业专家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进行诊断,还邀 请相关交叉学科的专家对培养方案提出可行性、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
运动训练专业是面向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需求,以新文科建 设为引领,突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范式创新、体系迭代特色,创新设置 运动训练指导、智能训练竞赛和运动健康管理 3 个特色培养方向,培养体卫 融合、体教融合与体工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竞技体育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不断增长的运动训练指导、智能训练竞赛和运动健康管理人才需求。同 时,专业立足于服务“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选拔优秀学 生运动员,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培养竞技人才。
该专业也是回应全民健康、主动健康、教育“双减”等领域的社会重大 需求,统筹考虑体育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优势互补,深化运动训练教育教 学改革,强化专业教育与实务部门合作培养运动训练人才,以专业建设精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借助运动训练专业载体,吸纳体育领域优质生源,培养高水平运动训练 专业人才,有助于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增强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扎实推进山东体育强省建设。
按照《山东大学加快推进本科专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21-2023)》要求, 以新文科为依托的运动训练专业,是实现学校“优特新”专业体系建设的有 力举措。未来建设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为支撑的新型专业矩阵, 能加速推进体育学科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家一流专业为主体、交叉融 合创新专业为支撑,具有山大特色的高质量体育专业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打造新格局——组织获批体育学一级博士 点
自 2002 年成立体育学院以来,体育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体育学“软 科”全国排名近五年稳定在前 20%,位于“B+ ”档次。2009 年获批体育管 理科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实现了“本—硕—博 ”人才培养三层次提升。 为了更好地构建自主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布局体育学各个研究发展方向,2021 年学院启动了体育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的申请。在院长亲自带领下,作为申请 工作的核心骨干,在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和教师的齐心协力下,经过“集 中—分头—再集中—论证—再论证—汇总—上报”七步过程。2022 年我院获 批体育学一级博士授权点,形成了体育学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实现了体育 学科建设的新格局。2 年来,在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等形成了自己优势:
(一)引育结合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拥有山东省体育界唯一泰山学者特 聘教授、体育学科唯一的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 教学名师等;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 基金会评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拥有国际级裁判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螳螂拳传承人等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
(二)交叉融合搭建一流科研平台。建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唯 一由高校牵头的体育特色基地),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唯 一),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省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 中心、山东省体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全 民健身宣讲团培训基地等。
(三)形成体育人才培养特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 体育特色“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 创新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人才。打造特色实践育人体系,建构“校内研 习+校外实习”双育人平台,创建专业特色“动青春” 青年志愿者团队,建 立研究生服务校内外体育工作新机制;加强交叉融合,打造“体育+”“+体 育”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多维培养拔尖 人才。 (四)全面推进国际合作畅通开放渠道。牵头成立“ 中国-中东欧体育 学科建设共同体”;与卢森堡 LUNEX 健康与体育国际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举办“国际体育产业与健康论坛”等国际体育 学术会议和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讲学;与美国、韩国 等国家合作,开设 10 多门暑期特色国际课程。 逐步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方向汇聚、师资队伍扩充等方面取得了 实质性进展,逐步形成了“ 山大体育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