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1994年7月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毕业留校工作,先期在电子系统工程系从事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系团总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系党总支临时负责人工作,后期分别在党委(校长)办公室、财务处、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后勤管理处、兴隆山校区和软件园校区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等工作。2022年1月至今,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工作。
二、主要事迹
自参加工作以来,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在思想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三个方面久久为功。
润物无声,思想育人
推动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教学,从思想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确保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理论修养、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推动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方面。一是推动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体教研室。二是构筑体现课程特点、各门课程相互协同支撑的思政课程体系,建立了6门课程的慕课资源,在5门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课。三是积极组织协办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组织召开“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研讨班,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做出切实的努力;组织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
在推动开展实践式教学方面。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联结。一是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了包括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等多家稳定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刘公岛开学第一课”项目于2023年11月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大思政课”示范项目(全国共10项)。二是成功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演,指导全院师生成功举办山东大学第十二届、十三届“刘公岛杯”正青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演,探索出一套深受学生喜爱且行之有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三是积极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清明祭先烈”红色实践系列活动,包括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天福山红色胶东展馆、烈士陵园祭先烈等。
务实创新,管理育人
立足学院师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全面科学审视,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管理育人方案,积极拓展管理育人的延伸路径。
在探索“党建+育人”模式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规范学生党支部建设,调整成立学生第一党支部和学生第二党支部,并积极推动教工第一党支部与学生第一党支部、教工第二党支部与学生第二党支部的共建,突出优势互补,促进师生交流,探索行之有效的“党建+育人”融合路径,进一步突出党建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在学生党支部建立以党支部书记、各年级党员负责人、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为抓手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全体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三是完善本单位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编制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责任制,落实本单位党委、党支部和师生医务员工个人的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落实网格化安全管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杜绝安全责任事故。
在完善教学管理方面。建立“12345思政课教学改革育人机制”,即紧扣一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双轮驱动:课堂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教学双牵引双促进;建设三支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理论社团骨干队伍齐抓共建;拓展四个阵地:课堂教学阵地、网络思政阵地、校园思政阵地、社会实践阵地合作并举;实现五化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在课堂教学智慧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参与主体协同化、思政载体多样化、师生考评全程化方向持续发力。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带头制定《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师德师风建设年”实施方案》等;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按时完成“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学习,并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等形式,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推动职务(岗位)申报条件改革,解决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压力;持续举办“厚博论坛”、“学思践悟”名家大讲坛、“学术悦”沙龙等学术活动,构建学术交流优质平台;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技能工作坊” “微格课程培训”“教学竞赛培训”等各类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综合教学素质。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本科教学工作激励机制,推动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本科教学荣誉评审奖励办法》,建立学院优秀教师、青年教学能手、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三个类别的荣誉体系,表彰奖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通过网站、公众号、微视频等形式,集中宣传学院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营造尊师重教的教学生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八个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
深耕细作,服务育人
坚持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落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措施。
在服务学院教师方面。举办教师荣退仪式,组织全院师生为李洋修组织员、陈永刚老师举办荣退仪式,传递学院对退休教师的温暖与关怀,增强了退休教职工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激励青年教师向荣退教职工学习,接过使命和责任,初心永挚,薪火相传,传承好严谨专业、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尽快成长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学院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服务学院学生方面。带头完善“学院师生沟通”机制,学院“下沉一线 关心关爱学生”四机制、谈心谈话制度、班会制度等,定期摸排学生情况,包括意识形态、身心健康方面、学业、就业、思想困惑等,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学生身心状况台账》,进行人盯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研判,准确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态,积极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切实保障学院每一个同学的身心健康;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身心困难学生做好调查、精准把握,进行帮扶引导,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2023年为学院15名同学发放“薪火相传”助学金4.5万元,为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保障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