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省人大代表,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百家评论》主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齐鲁文化名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两百余篇,著有《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等学术著作和散文集《客家漫步》等十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
二、个人事迹
在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网络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评论等学术领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首先,在当代文学传媒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从文学传媒与文学发展多元互动的角度,采用跨学科透视与互动认知方法,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期刊、文学出版、文学副刊、影视改编、网络传播、文学评奖等传播形式的交互作用,透视文学传媒在当代文学生态系统中的文化功能与作用机制,深入考察作家、批评家、编辑、读者与文学传播的深层关系。以传媒研究印证和补充文学史,以传媒研究拓展和深化文学史;以内外结合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也就是文学生态;以定性研究为主导,以定量方法为辅助。《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一书获得鲁迅文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其次,在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领域深耕不辍。担任总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45卷)对新中国文学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分类编纂与综合研究,是推动这一学术领域走向深化、细化的标志性成果。一直注重发掘第一手史料,首次对第四次文代会会议简报、《作家通讯》(1953-1964)、《文艺报》试刊、“文学新星丛书”、《文艺情况》等史料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第一次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版权等问题的论文中披露了不少稀见史料,其中包括历次文代会会议简报、原始稿费单、内部期刊、题跋、《人民文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审稿意见等珍贵史料。当代文学史上的稀见史料能够弥补公开史料的不足,丰富了文学史的细节,纠正了一些通行的文学史观点的偏颇乃至谬误,而且有助于打开新的角度,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质量。再次,关注当代文学的新进展,积极推动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化,注重个案分析与宏观把握的有机结合。创立山东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并被中国作协确立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开拓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在全国处于前沿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在文学评论实践中,一方面跟踪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动态,观察年轻作家新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趋向,特别重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报刊、出版机构、文学网站和编辑家的新动向,有选择地进行扎实的个案研究;另一方面,在深入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在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的观照下,整体把握文学史的走势。候选人的文学评论,在较为宏阔的历史视野中衡量当下文学的价值,探索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的融合路径,追求创造美学与接受美学的共生互动。
注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面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心得:本科生重在夯实基础,培养选课同学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他们对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有基本了解。硕士研究生一方面要查缺补漏,多读经典性著作,另一方面要对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到了读博士阶段,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最重要的是选择有持续生长性的博士论文题目,通过系统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甚至圈定一块独特的学术领域。
推荐多名本科生进入北大、复旦、南大深造。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在校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顶级期刊《文学评论》4篇、专业权威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2篇,获得国家社科项目2项、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十余项,多人获得优秀博士后、研究生学术之星、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术成果奖、研究生道德风尚奖、五四青年科学奖、山东省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高校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等荣誉。近三年有两人考取国家部委公务员。
在社会服务方面,作为山东省人大代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为济南市阅读形象大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参加多种形式的阅读公益活动,参与培育阅读推广人,积极推广全民阅读。作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践行服务山东战略,推进文学强省建设。从2018年以来,11部山东文学作品分别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近五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的山东作家数量一直排名全国第一。多措并举,积极推介山东文学。在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的评委时,既严格遵守评奖纪律,又以身作则,充分展现山东文学的底蕴与魅力。担任主编的《百家评论》以扎实的编辑工作团结山东本土的评论队伍,推动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并以常设的“文学新鲁军”等栏目,深入解读山东作家的精品力作,积极向社会和读者推介山东作家和山东文学,扩大山东文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山东文学的美誉度。以评论、访谈等形式,积极向全国文学界推介山东文学,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学批评》《文艺争鸣》《文艺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二十余篇评介山东作家作品和鲁版图书的评论,第一时间向读者推介山东文学的最新进展。